发布日期:2014年08月04日 来源:原创 作者:兰考县区划地名办
位于兰考县境南部,黄河故堤两侧。距县城12公里。南与民权县的双塔、人和乡接壤,东与葡萄架乡、张君墓相连,西与城关乡接界,此与红庙镇毗邻。乡人民政府驻仪封故名。全乡总面积119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12207亩。人口45247,10103户有回族、壮族。该乡1949年前属兰封县马庄区,1949年后属兰封县仪封区,1954年兰封。考城两县合并后属兰考县十区。1958年成立仪封乡人民公社,1984年改乡。全乡地势北高南低,黄河故堤横贯境内,北部有黄河故道,土壤多沙,南部低洼为盐化潮土。境内南故道,代内沟、野庄沟为主要排水河道,仪封干渠、五干渠为引黄灌溉渠道。农田灌溉以渠灌为主。辅助以机井灌溉。
春秋时代,为仪封人请见孔夫子处,曾修亭树碑,书封人请见亭,后原亭废。明嘉庆年间,知县丹徒张莹,砻碑葺亭,亭四周砌墙,门扁篆刻“请见亭”。清康熙年间重修。清乾隆48年,因河患,亭圮于水。现保存请见。夫子碑,为县级文物保护古迹。
仪封
在县城东12公里,黄河故道北侧。原名向楼,明洪武初年,仪封县治徒此,故名仪封。清乾隆年间,因河患,仪封没于水,县治并兰阳。1944年,共产党地下工作者,任职于国民党兰封专员张绍儒派兵在此打寨,盖房种地。后有人迁此落户,仍名仪封,仪封乡政府驻地。主街南北向,聚落呈矩形。村舍多砖木结构坡式顶式瓦房,间有楼房。乡直机关沿主街两侧分布。人口761,汉族。耕地350亩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。
水口
在乡政府驻地南1.5公里。仪封至兰考公路东侧。明代建村,原村址在村西南低洼处。清乾隆年间,因水患北迁于此,因村西原是跑水的口子,故起名“水口”。属仪封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近长方形。人口970,汉族。耕地145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岗寨
在乡政府驻地南1.9公里,仪封至内黄公路两侧。清乾隆年间,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人在此土岗上建村,故起村名岗寨。属仪封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正方形。人口215,汉族。耕地525亩。农产小爱、花生。
汤坟
在乡政府驻地南2.8公里,仪封至内黄公路两侧,黄河故堤上。据传:清乾隆年间,唐姓迁汤姓坟墓旁建村,故名。属仪封村委会。村南北长,主街南北向,聚落呈矩形。人口510,汉族。耕地76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、部分农户种植果树。
新汤坟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3.1公里,黄河故道两侧。1980年部分村民从汤坟迁此建村,故名。属仪封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长方形。人口85,汉族。耕地25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代庄
在乡政府驻地西南1.7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。据传:明代代姓最先迁此建村,以姓定村名。代庄村委会驻地。村沿故堤分布,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带状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1200,汉族。耕地250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、棉花。
新代庄
在乡政府驻地南2.6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,1980年,部分村名从代庄迁此建村,故名。属代庄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长方形。人口90,汉族。耕地200亩。农产小麦,花生。
什伍
在乡政府驻地南3.7公里,通惠两侧。据传:清代建村,因距红庙寨、高集、仁和集各15里,故名“十五”,后谐音什伍。什伍村委会驻地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正方形,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521,汉族。耕地1234亩,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圈头
在乡政府驻地西南3.9公里,陇海铁路北侧。据传:清乾隆前,有一朝内管员在此落户。乾隆年间,因河患,该官员奉旨来此治水。命百姓用土把院落围起来,形成圆形土围子,故起名圈头,后建村设集,名圈头集,简称今名。圈头村委会驻地。东西街与南北街十字相交。聚落呈椭圆形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间有平房。人口2089,有回族56人,耕地359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焦庄
在乡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。据传:宋朝大奖焦赞曾在此建村难。故村名焦庄。属李寨村委会。聚落呈十字形。人口40,汉族。耕地120亩,农产小麦、棉花、玉米、花生。
李寨
在乡政府驻地西南4.1公里。陇海铁路北侧。清初有个叫李显得迁此建村筑寨。取名李显寨,后简称李寨。李寨村委会驻地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长方形,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400,汉族。耕地75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李庄
在乡政府驻地西南4.9公里,陇海铁路北侧。清末,李姓从今李寨村迁此建村。以姓取名,原李寨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不规则状。人口400,汉族。耕地75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杨庄
在乡政府驻地西南5.2公里。陇海铁路北侧。原名张菜园。在今村南0.7公里处。清乾隆48年。水失仪封后,张菜园被淹,杨姓迁此建村。故名。属李寨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近正方形。人口232,汉族。耕地38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耿庄
在乡政府西北3公里,清代,耿姓迁此建村,故名。耿庄村委会驻地。主街南北向,聚落呈正方形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625,汉族。耕地1188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谢庄
在乡政府驻地西北4.1公里。1913年,谢姓大户由山东曹县迁此买地落户。以姓取名。原耿庄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近矩形。人口1450,汉族。耕地255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平房
在乡政府驻地西北3.2公里。1916年红庙村程姓大户在此买地,雇人种地。因佃户盖平房居住,建村后故名。属耿庄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正方形。人口280,汉族。耕地350亩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花生。
金庄
在乡政府驻地西北4.32公里,1910年,金姓迁建村并筑寨,取名金庄寨。后寨墙荒废,简称金庄。属耿庄村委会,主街东西向。聚落近矩形。人口700,汉族。耕地120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东二里寨
在乡政府驻地西北1.7公里,红庙至仪封简易公路西侧,明洪武年间1368年至1398年建村,后筑寨,因距仪封县城北门二里,取名二里寨。后分两村,该村位东,故名。二里寨村委会驻地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十字形,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570,汉族。耕地17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、玉米。
西二里寨
在乡政府驻地西北2.4公里,明洪武年间1368年至1398年建村,后筑寨。因距仪封县城北门二里,名二里寨。后分两寸,该村位西。故名西二里寨。属二里寨村委会,主街南北向,聚落呈正方形,人口735,汉族。耕地140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、玉米、棉花。
三合庄
在乡政府驻地东北2.2公里,红庙至仪封简易公里西侧。清乾隆年间,张三合迁此落户,后成村。以人名定村名。三合庄村委会驻地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长方形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2186,汉族。耕地3579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、玉米。
于家园
在乡政府驻地西北1.8公里,红庙至仪封公里西侧。清代,因河患。于姓迁此落户。并筑土墙建园子,以姓取名于家园,属三合庄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近正方形。人口524,汉族。耕地805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齐庄
在乡政府驻地东北3.5公里。兰考至曹县公路南侧。民国年间。齐姓大户在此买地数亩,后迁此建村。取名齐庄。属三合庄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近正方形。人口166,汉族。耕地276亩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花生。
中老君营
在乡政府驻地东北2.2公里,据传:该村东原有一高地,建有老君庙一座,后成村起名庙岗,清乾隆年间,因水患,村民庙岗迁此营生,故取名老君营。后分三村。该村位中,取名中老君营。西老君营村委会驻地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正方形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1650,汉族。耕地242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、玉米。
西老君营
在乡政府驻地东北3.2公里。据传:该村东原有一高地,建有老君庙一座。后成村取名庙岗。清乾隆年间,因水患,村民自庙迁此营生,故取名老君营,后分三村,该村位西,取名西老君营。属西老君营村委会,南北街与东西街呈十字相交,聚落近正方形。人口4500,汉族。耕地680亩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花生。
东老君营
在乡政府驻地东北3.7公里。据传:该村东原有一高地,建有老君庙一座,后成村取名庙岗。清乾隆年间,因水患,村民自庙岗迁此营生,故取名老军营,后分三村。因该村位东,取名东老君营。东老君营村委会驻地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椭圆形,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1003,汉族。耕地1435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东岗头
在乡政府驻地西6.3公里。清黄河故堤上,据传:原村建在堤湾村南一大土岗南头,起村名岗头,清乾隆49年,黄河水泛滥,岗头住户分迁黄河南岸大堤南侧三地,该村位东,聚落呈带状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410,汉族。耕地910亩,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中岗头
在乡政府驻地西6.9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,据传,原村在建在堤湾村南至一火土岗南头,起村名岗头,清乾隆49年,黄河水泛滥,岗头住户分迁黄河岸大堤南侧三地,该村位中,故名中岗头,属东岗头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南北长呈矩形。人口403,汉族。耕地85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后场
在乡政府驻地西6.5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。清乾隆年间,因水患,此地为治水材料物停放处,取名“料场”,建村后演变为后场。属东岗头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南北长呈矩形。人口363,汉族。耕地70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大营
在乡政府驻地西5.5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。清乾隆年间,因黄河水患,此地为治河民工宿营地,后建村,取名大营。属东岗头村委会,主街东西向,聚落南北长呈矩形。人口217,汉族。耕地46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户楼、
在乡政府驻地西6.2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。明朝年间,户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,并建门楼,取名户家楼,后简称户楼,属东岗头村委会,主街东西向,聚落南北长呈矩形。人口307,汉族,耕地605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秦庄
在乡政府驻地西6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,明初,秦姓先迁此建村,以姓取名。属东岗头村委会,主街东西向,聚落南北长呈矩形。人口178,汉族。耕地56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东毛古寨
在乡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,据传:春秋战国时,孔子周游列国,曾坐车路过此地,因车轴磨断,用骨头代替车轴,称磨骨。后建村寨,起名蘑菇寨,演变为“毛古寨”。后分两村,该村位东,故名东毛古寨。毛古寨村委会驻地。村沿故堤分布,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带状,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1080,汉族。耕地150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西毛古寨
在乡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,据传:春秋战国时,孔子周游列国,曾坐车路过此地,因车轴磨断,用骨头代替车轴,称磨骨。后建村寨,起名蘑菇寨,演变为“毛古寨”。后分两村,该村位西,故名西毛古寨。毛古寨村委会驻地。村沿故堤分布,主街南北向,村南北长。聚落呈矩形,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780,汉族。耕地1384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大刘岗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。明末,刘姓迁此岗地上建村,取名刘岗,后分两村,该村较大,故名大刘岗。刘岗村委会驻地。东西街与南北街十字相交,聚落呈不规则块状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996,汉族。耕地212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东刘岗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6.5公里,民国年间,刘姓从大刘岗村迁此建村,因位大刘岗东故名,属刘岗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长方形,人口350,汉族。耕地80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蔡岗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4.8公里。明代中期,蔡姓由七村迁此沙岗上建村,取名蔡岗。属刘岗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不规则状。人口846,汉族,耕地120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土山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7.1公里。据传:清乾隆年间建村,因该村建在土丘上,地势较高,不受洪水淹没。故起村名土山。土山村委会驻地。东西街与南北街十字相交,聚落呈长方形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2050,汉族。耕地405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胡寨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6.6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,据传:明末,胡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,后筑寨。故名胡寨。胡寨村委会驻地。主街东西向,村沿故堤分布呈带状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698,汉族。耕地1391亩。农产小米、棉花、花生。
东郝寨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5.9公里。清黄河故堤上。民国年间,郝姓有原郝寨迁此建村,取名郝寨。属胡寨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近正方形,人口669,汉族。耕地1030亩。农产棉花、小麦。
秦寨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6.3公里。清黄河故堤上,明末。秦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。故名。属胡集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村南北长,聚落呈矩形,人口674,汉族。耕地896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魏寨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5.1公里。清黄河故堤上。清朝年间,魏姓迁此建村故名。属胡集村委会。主街南北向,村南北长,聚落呈矩形。人口544,汉族。耕地764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大里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7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。清乾隆年间,有一名叫李大的在此落后,故人称“大李”,后演变为大里。属胡集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不规则块状。人口178,汉族。耕地24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坝头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7.4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。清乾隆年间,此地为黄河堤内一埽坝处,后在坝头处建村,故名。坝头村委会驻地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不规则块状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823,汉族。耕地1665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马庄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4.4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,明初,马姓迁此建村,以姓取名。马庄村委会驻地,东西街与南北街十字相交,聚落呈不规则形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102,汉族。耕地121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牛庄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3.7公里,清乾隆年间,牛姓从马庄村迁此建村。以姓取名。属马庄村委会。主街南北向,聚落呈不规则形。人口3.1,汉族。耕地328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台棚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,黄河故道南侧。据传:明代,戴姓在此高台地搭棚守灵。后建村,故名台棚。属马庄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村南北长,聚落呈矩形。人口544,汉族。耕地648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七里岗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。清黄河故堤上。明洪武年间,张姓迁此土岗建村,因村距原仪封县城七里,故名。属马庄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不规则形。人口217,汉族。耕地462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新马庄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。1975年,董姓从马庄村迁此建新村,故名。属马庄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长方形。人口289,汉族。耕地586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俞庄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4.4公里。黄河故堤南侧。清代,俞姓最早迁此建村,故名。属马庄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不规则形。人口248,汉族。耕地40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杏岗集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4.7公里。黄河故堤南侧。清代,曾在此岗地上开过杏集。后建村,故名。属马庄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不规则形。人口549,汉族。耕地806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陈楼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4.9公里。黄河故堤南侧,清朝年间。陈姓迁此建村。并盖楼。名“陈家楼”,后简称陈楼。属马庄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。聚落呈长方形。人口661,汉族,耕地1075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大杨树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4.7公里,黄河故堤南侧。清乾隆年间,因水患,从外地逃来认的人在此大杨树下落户,后建村。故名。属马庄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长方形,人口264,汉族。耕地496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董庄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4.3公里,黄河故堤上。据传:公元1855年,董姓三兄弟由杞县北关迁此黄河大堤南岸建村,以姓定村名。属马庄村委会。聚落呈长方形。人口120,汉族。耕地18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、玉米。
吕拐
在乡政府驻地南5公里。代内沟北侧。清代建村。因村建在吕家花园的拐弯处,故名吕拐。吕拐村委会驻地,主街南北向,聚落呈椭圆形。面积31468,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481,汉族。耕地1317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孟寨
在乡政府驻地南3.6公里。清朝年间,孟姓迁此建村筑寨,名孟寨。土寨在建国后废掉。属吕拐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“十字”形。人口275,汉族。耕地566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王寨
在乡政府驻地南4.4公里。代内沟北侧。民国年间,王姓迁此建村并筑土寨,名“王寨”。建国后期寨墙荒废。属吕拐村委会。主街南北向,聚落呈不规则块状。人口295,汉族。耕地613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、花生。
西郝寨
在乡政府驻地南4公里。仪封干渠南侧。清乾隆年间,郝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筑寨。该村随该西郝寨。属吕拐村委会。东西街与南北街呈“十字”相交。聚落近正方形。人口228,汉族。耕地67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新孟寨
在乡政府驻地南3.3公里,清黄河故堤上。1980年部分村民从原孟寨村迁此建新村,故名。属吕拐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不规则形。人口275,汉族。耕地566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张肖楼
在乡政府驻地5.1公里,代内沟南侧,清乾隆年间,张、肖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。并盖楼两座,故名。属吕拐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长方形。人口512,汉族。耕地123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蔡园
在乡政府驻地南5.3公里,代内沟北侧。清代,蔡姓迁此落户。并筑园子,故名。属吕拐村委会,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不规则块状。人口329,汉族。耕地848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候庄
在乡政府驻地南5.6公里,代内沟北侧。清朝年间,候姓最早迁此建村,以姓取名。属吕拐村委会。主街南北向,聚落呈不规则块状。人口192,汉族。耕地43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新吕拐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3.9公里。1980年,部分村民从吕拐村迁此建新村,故名。属吕拐村委会,主街南北向,聚落近正方形。人口259,汉族。耕地537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新郝寨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3.9公里,1980年部分村民从西郝寨迁此建村,取名“新郝寨”。属吕拐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长方形。人口228,汉族。耕地67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白口
在乡政府驻地南6.2公里,野庄沟北侧,据传,清乾隆年间,此地为一河道,白姓曾在此摆渡,称白家渡口,后河废建村,故名,白口。白口村委会驻地。东西街与南北街十字相交,聚落呈椭圆形,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1107,汉族。耕地2713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、棉花。
野庄
在乡政府驻地西南5.9公里,野庄沟北侧。据传:清代,伊姓从今民权县伊店迁此建村,以姓取名。后演变为野庄。野庄村委会驻地。东西街与南北街十字相交,聚落呈长方形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1185,汉族。耕地235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、花生。
候寨
在乡政府驻地南7.2公里。清代,候姓迁此建村并筑寨,故名,建国后寨墙荒废。属野庄村委会。主街南北向,聚落呈长方形。人口115,汉族。耕地350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
张寨
在乡政府驻地西南5.1公里,陇海铁路南侧。据传,清乾隆年间姜姓建村,名姜寨。后姜姓无人,张姓繁衍众多,便改名张寨。张寨村委会驻地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长方形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489,汉族。耕地108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、花生。
朱寨
在乡政府驻地西南6.1公里,野庄沟南侧。清朝年间建村,筑有寨墙寨门,后荒废,因村内朱姓人最多,故名。属张寨村委会。主街南北向,聚落近正方形,人口146,汉族。耕地330亩。农产小麦、棉花、花生。
徐渡口
在乡政府驻地西南6.8公里。清乾隆年间发大水时,许多路段被水冲毁,为了过路人方便,徐姓曾在此地用小木船来回摆渡,运送过路行人,称徐家渡口,后建村,取名徐渡口。属张寨村委会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不规则形状。人口179,汉族。耕地367亩,农产小麦、棉花。
戴寨
在乡政府驻地东南7.3公里,商丘干渠西侧。据传,清代,戴姓最早迁此建村筑寨,故名。戴寨村委会驻地。主街东西向,聚落呈椭圆形。村内多砖木结构坡顶式瓦房。人口1130,汉族。耕地1926亩。农产小麦、花生。